說實話人們喜歡老實人,我也喜歡,老實人不會給他人帶來傷害,不會給社會帶來麻煩,但老實人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不善交際,不善表現,缺乏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大部分老實人沒有太大成就,少了一些創造性頭腦。老實人的這些天生個性,使得老實人常常吃虧,常常被人欺,因而老實一輩子的人是很少有作為,很少能成大器的。

老實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在群體中基本上處於一種不受重視的地位,沒有什麼實際影響力,也很難出類拔萃成為領導者。老實人的這種生存狀況與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

一,老實人不善於表現自己,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常常不為人所知,給人的印像很平常,所以很難引起他人的重視。
二,老實人不善於宣傳自己,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也很難為人了解和接受,更難產生影響力。
三,老實人不懂得運用也沒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處理各種關係上原則有餘、圓通不足,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也不容易使自己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人。
四,老實人善於參合,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團契,也缺乏給別人帶來實惠的能力,而給別人帶不來好處的人在整個利益關係的鏈條中就要處於不被人重視的地位。

老實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在辦事中難而不順。老實人不會有到達站去主動接近一個人,如果這樣做,他們會臉紅、結巴,老實人自己也會覺得沒用。老實人不習慣於客套、不會應酬,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溢於言表。所以,老實人認識的人不多,搭得上話的人不多,辦成的事也不多。

其次,老實人只與合得來的人交往。所謂的“合得來”,並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於性格、道德、習慣、趣味等的相似性而產生的感情相娛相悅。這種“合得來”是以非功利化為指向的,它不看對方的身分和地位,也不指望對方給自己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它只是出於一種精神的需要,帶有情緒化的特徵。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非常濃厚,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透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個時候,老實人還抱著一副書呆子氣,自以為清高有境界,結果只能是離群索居,被人孤立,處處吃虧。

在現代社會,朋友少就好像路不通,不能四通八達、互通有無。俗話說的好,“多個朋友多條路”,正是這個道理。一切有關人際關係方面的學問和技巧都來源於對“人”的本質的研究和體察。

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徵,及時地掌握其心理變化,並相機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路的前提和基礎。而老實人恰恰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說得更尖刻一點,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們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模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因此總是消極被動、事與願違。

為什麼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麼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於老實人不會交接朋友,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

老實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怕”字當頭,不“敢”為先的懦弱性格。害怕受到傷害,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突破常規,不敢表述情緒……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老實人誤以為,不爭不鬥是獲得利益的最好模式,最安全、最可靠也最合理,這在計畫經濟下可能是對的,因為你即使是爭鬥也沒有效果,只能適得其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大不相同了,不敢爭鬥、不去爭鬥就不會有機會送上門來,更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供你享用。

有良好的計畫不能實施,有正當的利益不敢維護,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躲避退讓、被動挨打的地位,更助長了不良用心者得寸進尺、肆無忌憚的囂張氣焰,而老實人自己本人呢,既在利益上受損又在心情上受折磨,可謂是飽受身心的雙重磨難。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這就像是一堆球放在一起進行相互碰撞,球質不能太硬,太硬了就會傷人傷己,但也不能太軟,否則就會被別人壓扁,喪失了基本的生存空間。老實人就屬於那種球質太軟的人,其交際行為基本上是一種退縮、隱忍型的,主張“和”為貴,強調“忍”為上,結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底限,不戰而降。說到底,這主要是因為老實人缺乏與別人爭鬥的決心、勇氣和信心的緣故。

老實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機械、僵化地看待規則,不懂得規則本身所包含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只知道“守”規則,不懂得透過“破”的途徑去“立”規則,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就會消極被動、落後挨打,難以成事。

突破規則並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和理念,還是一種技巧和方法。在市場競爭中,要善於打破常規,更要學會反其道而行之,獨辟蹊徑,出奇致勝。有些時候,為了一個大目標的實現,就需要透過一些非規則、反規則的手段來掃清障礙、加快運作,從而達到最好的辦事效果。商場如戰場,用兵之法同樣適用於商戰。被日本企業奉為至寶的《三十六計》所提出的種種克敵製勝的計謀,其核心就是一條︰不按常規行事。事實上,任何一件事情在沒發生之前,它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因而我們在事前所作出的一切努力、所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會有風險存在。風險貫穿於人類的一切行為過程之中。

企業經營就是一種風險經營,再聰明的經營者也不可能完全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更無法預料對自己生存有重大關係的哪些外部環境會發生變化。要想獲得某種收益,你就要首先進行投入,而再審慎安全的投入也會面臨許多不確定性、面臨風險,你不敢承擔這種風險,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收益。

老實人往往是以一種毫無保留的態度完全接受道德標準,這樣的老實人,其實是以一種理想化的模式來理解和觀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因而總是在現實中碰壁。 事實上,只有理解了現實法則與道德法則的基本內涵與相互關係,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真面目,才能實事求是地指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就拿行善這件事來說,如果對方是個惡人,你就不能對他施以單純的好心腸,縱容壞人的結果是反倒成為幫凶。“農夫和蛇”的故事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老實往往也是死板的代名詞。死板就是不靈活,就是不懂得應變,說話辦事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用一種態度、一種模式對待所有的人和事。過分老實者通常都是比較死板的,不善於從對方的需要和好惡出發去選擇自己的言語和行為模式。他們往往把這種改變看作是油滑,看作是對原則的違背和對道德的褻瀆,他們也缺乏對人的心理微妙變化的體察和靈活多樣的處事方法,這種理念上的誤導和能力上的缺陷合在一起,就大大制約了老實人的社交能力和交往效果,往往出現事與愿違的結果。

迎合別人的需要和好惡並不是不講道德不要原則,因為它僅僅是順應了一條最普通的心理規律,即︰每個人都是希望被認同的。在取得了對方的認同之後,辦起事來方便,才容易產生預期的效果。辦同樣一件事,善於揣摸對方心理者和不善於揣摸對方心理者,很可能就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

隨著現代商業社會的來臨,我們發現,老實人面臨著更嚴重的生存危機,如果他們不能針對商業社會的需要和自身存在的弱點作出適應性調整,那麼很可能又會成為新一輪的、更加殘酷的人才競賽的落伍者,更加吃不開。

現代商業社會最主要的社會關係就是一種交換關係,透過交換,人們彼此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也只有透過交換,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才能夠得到衡量和體現。你的東西能否被別人接受,其中有它的價值衡量標準,而別人接受與否又要取決於別人是否需求。

如果我們不能學會了解別人的需求,不能用自己的某種東西滿足別人的需求,那麼我們就無法透過交換來獲取自己所需的東西,就無法實現自己的生存,使自己不斷獲得發展。所以,了解人、了解人的需求乃是現代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無論哪行哪業,這都是一句至理名言。老實人對人性缺乏了解,也疏於體察人的需求,更不願主動地去滿足別人的需求,進而也就談不到激發別人的需求了。他們把這些東西都看作是“小人之術”,是不道德的東西,這種思惟障礙使得他們變得無足輕重(因為無法透過交換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

老實人的缺陷有很多,這裡只簡述了老實人難成大器的幾個主要方面,一個人如果老實終生,不知悔改,他決難成大器。

版主點評:
首先我舉雙手反對這篇文章,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絕對老實的,你在這方面老實但另一方面你可能是一個很狡猾的人,要是真能找到有一個人百分百的老實如文章所言,那這樣的人太值得讚揚了,因為現今社會缺的就是這樣的老實人,不老實的人太多了,社會就是不老實的人多了才會這麼亂,我們不需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吳帥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